生产计划模式改善
效率改善
物流布局改善
试点及巩固阶段,实现全流程品质能力和成本能力的提升;复制及扩展阶段,整集团复制推广,实现全流程综合体系能力的改善,全供需链的优化整合;企业文化及管理系统形成阶段,建立灵活有效的持续改进系统,形成宗教般的质量文化。
推进项目:绿、黑带项目共100个(咨询方和企业共同结合)
人才培养:绿、黑带4个班,黑带大师1个班,共200名;
财务收益:增加两倍
提高170系列曲轴轴向尺寸合格率
降低铸件在制品占用资金
提高欧III曲轴齿轮φ8销孔位置度合格率
建立、健全道依茨公司劳动定额管理体系
提高支架类零件生产效率
提高油底壳焊接一次合格率
大幅度降低外部、内部质量成本;提高产品质量能力水平;提高生产效率,缩短交期;提高顾客满意度;实现管理提升和业绩突破;形成六西格玛的质量改进文化和革新改进体系。平均黑带财务收益人民币120万;平均绿带财务收益55万。
2008年起利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论,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。与此同时, 对运作流程进行了很大的改进, 促使公司在很多关键指标上都有很大的提高, 包括连续6个月没有一起可记录伤害,库存周转次数提高了2倍, 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了40%, 整个生产运作效率提高了50%。
注重财务收益和管理收益,提升全面质量文化
采用三年项目推进计划,层层递进。
2020年起,扬智咨询与龙工在精益六西格玛领域开展合作,合作2期,服务内容涉及:精益六西格玛人才培养,及项目的辅导。
2007年起,扬智咨询与柳工在精益六西格玛领域开展合作,合作8期,服务内容涉及六西格玛、精益项目的辅导与培训;精益六西格玛战略规划等多项内容。
柳工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先开展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。
采用了六西格玛及精益生产同时推进的方法,将六西格玛与精益紧密结合,实现绩效突破提升。
柳工的精益六西格玛实施分为三大阶段:导入期、推广期、成熟期。实施范围涉及到制造、品质、采购、物流、服务、研发设计等领域。
在项目服务期间,临工先后被授予,“全国质量奖” 和“欧洲质量奖”。
通过全面推进精益六西格玛及持续革新系统(XPS,Xugong Production System),提升质量、效率及客户满意度,优化核心流程,培养革新人才,助力徐工集团在“十二五”期间进军世界500强、行业前三强的战略目标。
实施11周期;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精益六西格玛实施标杆。
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分布:从企业的核心流程切入,选择并执行了相对应的2000余个项目,显著提升了徐工集团的的核心流程指标,为实现徐工集团的愿景做出了显著的贡献。
产品制造流程项目分布: 产品制造流程层面共推进了101个项目,主要集中在效率、周期、成本及设备的管理改善上。
品质管理流程项目分布:品质管理流层面共推进了154个项目,主要集中在外反馈、工程不良及成本改善上。
售后服务流程项目分布: 售后服务流程层面共推进了11个项目,主要集中在服务备件的发货流程改善上。
第一期:10个分子公司,1个集团单位
培训内容:DMAIC、LEAN、CHANMPION 人员培养:绿带4个班120人,黑带2班60人,倡导者2个班60人 推进项目:超过70个,财务收益达到5600多万.
第二期:14个分子公司,2个集团单位
培训内容:DMAIC、LEAN、DFSS、CHANMPION 人员培养:绿带9个班300人,黑带2班60人,精益2个班60人,研发2个班60人,倡导者1个班30人 推进项目:287个,财务收益达1.8个亿
第三期:15个分子公司,4个集团单位
培训内容:DMAIC、LEAN、DFSS、CHANMPION 人员培养:绿带12个班360人,黑带2班60人,精益2个班60人,研发3个班90人,倡导者1个班30人 推进项目:285个,财务收益2.5个亿。
2009-至今,合作11期,涉及六西格玛、精益生产、精益质量、精益研发、精益供应链、精益班组等多个模块。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全面覆盖,制造\质量项目居多,提升效率,降低制造周期,减少库存.38个绿带班,20个黑带班,1100个绿带项目,700个黑带项目,2200名学员。参与企业:的徐州重型机械\徐工科技\挖掘机\特机\液压件\进出口等11个分子公司,分布在徐州、南京、重庆等地。
开展精益供应链项目改善,聚焦以下改善范围:改善独家供方关系,优化供方管理制度;控制供应商报价时效,提升采购交易效率;采购组织职能优化,采购人员专业能力素质模型;配送环节配送齐套率;缩短长周期物资采购周期,缩短非标采购件周期,缩短特急件采购周期
通过实施精益制造系统,科学合理地调整现有的组织架构,建立高效实用的关键业绩指标框架及其考核评价体系,逐步实现职能管理向精益管理的转变,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,最终形成适合东汽建立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定位的、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管理系统。
通过机加工车间5S推进精益持续革新,提升现场管理水平、产品质量、加工效率、降本增效及日计划管理提升,培养革新人才,助力中丽制机在“十二五”期间成为中国、日本、德国化纤工程行业前三强的战略目标。